原产南美洲和北美墨西哥,中国等地有分布。
菊科婴带菊属。
种加名“sparganophorum”意为“带状或襁褓带”,应指的是冠毛。。
外文名是西班牙语。
草本。
叶食用。
叶和全草药用。
传统医学用途:疟疾,感冒,头痛,哮喘,儿童抽搐,鹅口疮,背痛,割伤,溃疡,淋病,等等。均缺乏科学证据。
该植物含倍半萜内酯及木犀草素。
倍半萜内酯会引起过敏反应,并可能有基因毒性。
木犀草素会引起恶心和呕吐等不良反应,并可能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。
也含单宁、皂苷、蒽醌、草酸钙晶体及某种生物碱。
单宁见“单宁酸”专篇。
皂苷对人体一般无影响,但大量摄入也许会引起胃肠道等反应,进入血液会溶血。
蒽醌类物质有泻剂样作用,在动物实验中与肝癌有关,长期摄入也会造成肾损伤。
即使是小剂量草酸钙也足以引起口腔和咽喉强烈的灼烧感、肿胀和窒息,此种情况可持续长达2周。大量摄入会引起严重的消化问题、呼吸困难、昏迷乃至死亡,从重度草酸中毒恢复是可能的,但或许会遗留永久性肝肾损伤。
外用也许有吸收中毒或感染等风险。
禁忌(药用):
怀孕或正在哺乳
菊科植物过敏
子宫内膜癌
胃肠问题
肝肾疾病
(芥花油广告,详见“菜籽油”词条)